【中國石油報】
中國石油網消息(記者 沈生蓮)“1月份,我們還在為人員、設備閑置而發愁。到了4月,一人多崗、一崗多能,活多到忙不過來。”4月27日,談及“外購轉自制”的創新成果,西部鉆探青海鉆井公司生產保障中心負責人楊世全表示。這份從“閑置焦慮”到“滿負荷運轉”的轉變,是這個公司在存量市場中突圍的生動寫照。
近年來,受柴達木盆地油氣資源劣質化加劇的影響,盆地鉆探市場規模持續萎縮。如何通過創新業務模式、深化跨界合作挖掘存量市場,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。
“網格化管理”深耕老市場。青海鉆井公司通過“網格化管理”,將過去被動應對問題轉變為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。橫向上,技術團隊圍繞鉆井設計、參數優化等環節,通過每日現場碰頭、每周系統分析,將時間成本轉化為經濟效益;縱向上,依托數字化平臺實現“遠程監控+現場指導”雙軌聯動,大幅提升作業效率。
在尕斯中淺層、烏南、花土溝等區塊,公司推行“開窗點優選+軌跡優化+小井眼固井”側鉆工作機制,其中,30632隊施工的躍9507斜井,創盆地最快施工紀錄。“公司提前規劃進度表,專家全程跟進指導,每一步都清晰有序。”承鉆盆地最深井昆2-4井的XD70305鉆井隊平臺經理說。他帶著大伙提前3天排布各開次完鉆后的中完轉換周期表,高效調配井控設備及工器具,一舉刷新區塊單隊日進尺最高紀錄。
“外購轉自制”開辟新賽道。花土溝基地被無人區包圍。每年冬季設備整修期間,從鉆井隊送來的鉆機絞車、泥漿泵等裝備,都會在基地東北角的裝備服務站完成檢維修后重新“返崗”。然而近兩年,受市場環境影響,服務站的冬季設備整修期大幅縮短。今年1月,站內負責人開始為人員、設備的閑置發愁。
轉機出現在春節之后。借助西部鉆探推動裝備升級、保障生產安全的契機,青海鉆井公司爭取到西部鉆探兄弟單位ZJ90鉆機循環系統的加工制作任務,開辟了“外購轉自制”的新賽道。在服務站的“黃浩倫工作室”里,技術骨干們利用3D打印技術加工模型、模具,制作的移動式拉拔機、液壓壓板機等專用維修設備,可以更高效、更精準地切割型材。項目開工后,服務站員工主動打破崗位界限,掀起“一人多崗、一崗多能”的學習熱潮。
“用有限的資產獲取最大的收益,我們全力在存量市場讓人、財、物配置更加合理,確保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活下去。”青海鉆井公司經營業務負責人說。